“以為申請低保很麻煩,沒想到民政人員主動上門了解情況,講解政策,幫我一家三口納入了保障,真是雪中送炭!”日前,新建區長堎街道居民張女士感慨地說。
今年以來,新建區通過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創新服務方式并加強監督管理,推進“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精準高效、智慧溫暖”的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切實兜牢民生底線,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建區依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整合醫保、教育、殘聯等多部門數據,建立動態預警機制。通過線上數據比對、線下入戶核實相結合,實現“主動發現、及時干預、精準救助”。同時,建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通過數字賦能實現更高效的精準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針對救助對象的動態需求,建立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依據戶籍狀況、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進行精準認定;實現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更精準、高效地核實家庭收入和財產,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2025年以來,新建區已新增納入保障人員1214人,依法退出不符合條件人員1244人。
與此同時,新建區推行“N+1”結對幫扶機制,由縣級領導、科級干部、社區幫扶干部三級干部組成幫扶隊伍,激活基層網格力量常態化走訪排查,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長效式、全程式服務,確保幫扶不落一人、不落一戶;按照“五統一”要求(即統一規劃、統一標識、統一制度、統一流程、統一公開),推行“物質幫扶+服務保障”新型救助模式;鼓勵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參與救助工作,統籌整合醫療、教育、殘聯等部門資源,針對不同困難類型和群體需求,分類實施助醫、助學、助殘等專項救助。2025年以來,新建區已累計救助10.3萬余人次、使用慈善資金12.4萬元,專項救助112人。
依托鄉鎮(街道)社會救助窗口,推動實現低保申請、臨時救助等事項“就近辦、一次辦”,讓群眾感受到“進門有溫暖、辦事有指引、受助有保障”,更加方便快捷地申請救助。此外,推動社會救助工作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確保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管理到位,實現救助服務更加精準、高效、溫暖。
來源:南昌日報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