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保障廣大農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解決食品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難題,近期,新建區市場監管局聚焦農村地區食品安全薄弱環節,通過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大力開展覆蓋全領域、貫通全鏈條、管理全周期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多點發力”織密農村食品安全防護網,推動農村食品市場秩序持續向好,為鄉村振興筑牢食品安全根基。
一是立足“出發點”,提升“組織力”。明確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1821”總體思路,即成立1個工作專班,由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統籌協調、相關股室業務指導,7個基層分局+1個溪霞工作組具體落實,2個督導組督導專項行動開展情況,構建起1套“一把手掛帥、分管領導指揮、業務條線配合、上下聯動督導”的高效組織體系。印發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細化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時間節點,明確職責分工。行動以來,已組織召開部署會、推進會、調度會等工作會議7次,及時分析研判當前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確保整治高效有序推進。
二是找準“切入點”,強化“執行力”。依托智慧監管系統,組織執法人員對轄區內農村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摸排,確認主體對象,建立監管臺賬,確保底數清、情況明。圍繞農村地區和城鄉接合部,以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小作坊、農村集貿市場、食雜店等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為重點場所,嚴查方便食品、休閑食品、酒水飲料、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時令食用農產品等農村消費量大的重點品類,全面排查治理農村食品生產經營全鏈條風險隱患。針對農村集體聚餐特點,提前介入指導,督促舉辦者落實主體責任,嚴格食材采購、加工制作、食品留樣等關鍵環節管理。
三是把握“著重點”,提高“穿透力”。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農村地區食品違法違規行為。深入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發現問題68個,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23份,立案查處8起。開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專項行動,檢查農村地區肉制品生產單位19家次,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9份,立案查處5起。以農村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企業為重點靶向,扎實開展食品生產企業和食品小作坊風險隱患排查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已檢查食品生產主體128家次,責令整改35家,立案查處違法行為9起,從源頭擰緊食品安全閥門。
四是明確“落腳點”,增強“免疫力”。組織開展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聯合第三方檢測機構對農村地區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開展抽檢,截至目前,已開展抽檢260批次,不合格12批次,已全部進行立案核查處置。高效發揮快檢“前置哨兵”作用,利用快檢車、快檢設備深入鄉鎮集市及西山萬壽宮、汪山土庫等景點,現場開展“你點我檢”活動,對群眾關心的蔬菜農殘、肉類水分等項目進行快速檢測,及時公示結果,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行動以來,已完成快速檢測150批次,合格率100%,有效提升監管的靶向性和透明度。
五是做好“宣傳點”,擴大“影響力”。針對農村消費者和經營者特點,大力探索“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加強網格化管理,發揮村級食品安全信息員“前哨”作用,走村入戶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和法律法規。多維度開展食品安全宣傳“五進”活動,通過趕集日現場講解等方式,共開展線下宣傳10場次,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識假辨假知識,引導農村消費者關注食品安全。鼓勵群眾舉報身邊的“問題食品”,進一步暢通12315、12345投訴舉報渠道,讓鄉親們維權更便捷,截至目前,共受理消費投訴20余起,累計挽回經濟損失13000余元。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