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的高壓系統(詳見詞條“高壓”)。
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區下沉運動強烈,產生高溫晴熱的天氣,南方的高溫干旱天氣與此相關。而由于副高表現為反氣旋順時針旋轉,沿著其外部邊緣南部海域的暖濕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遇到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時,容易形成鋒面降水(詳見詞條“冷暖鋒”)。我國東部降水很大程度上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
實際應用中,通常用500hPa 高空天氣圖上588線所圍區域表征副熱帶高壓。如圖紅色加粗的588線所圍區域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所在的位置。

中央氣象局發布的2015年11月8日08時500hPa高空天氣圖

副熱帶高壓對天氣的影響(原創原理圖)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三停三跳”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一般在10~40°N之間活動,會隨著季節有所變化:冬季西太副高位置偏南,高壓脊線(詳見詞條“高壓脊”)位置在15°N附近。隨著季節轉暖,副高慢慢向北移動。4月在華南登陸,5月到達南嶺,緯度在15~20°N。

一跳:6月中旬西太副高脊線越過20°N,長江流域形成梅雨。
一停:西太副高在20~25°N徘徊,雨帶(即梅雨)在長江流域停滯,此時華南轉入晴熱干旱的盛夏。
二跳:7月中下旬西太副高脊線迅速跳過25°N,黃淮地區進入雨季。
二停:西太副高脊線擺動于25~30°N之間,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高溫伏旱天氣開始,華南地區則因為赤道輻合帶的北上,熱帶氣旋、臺風明顯活躍,進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三跳:7月底8月初,西太副高脊線跨過30°N到達最北,華北、東北進入雨季。
三停:西太副高在30°N附近停留。
撤退:8月下旬西太副高自北向南迅速撤退,我國自北向南先后轉為秋高氣爽的天氣,10月上旬西太副高撤回20°N以南,結束了南北移動。
來源:《大氣科學科普詞匯》,中國氣象局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