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區鐵河鄉“十四五”規劃
一、自然概況
鐵河鄉是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下轄的一個鄉,位于新建區東北部,瀕臨鄱陽湖,距省會南昌 53 公里。東臨贛江與昌邑鄉隔江相望,東南與象山鎮接壤,西南與大塘坪鄉毗鄰,北接九江市永修縣。境內有縣道 043(揭鐵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在鄉南面 30 公里處有南昌昌北機場,南昌市公交 137 路由紅谷灘配套中心站直達鐵河鄉集鎮,交通較為便利。鄉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多為濱湖淤積平原,鄉域西南部赤城村、東紅村為丘陵山地。
歷史上春秋屬吳地,宋太平興國六年(981 年)始屬新建縣至今,1960 年成立國營鐵河墾殖場,1972 年更名為鐵河公社,1984 年改為鐵河鄉并沿用至今,屬鄉場合一政體, 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全鄉轄 3 個分場,1 個水產場,4 個村委會,1 個居委會,56 個村民小組,人口 13559 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8408 人,人口密度約 244 人/平方公里。鄉域總面積 50.1 平方公里,有耕地 34000 畝,水面 5000 畝,山地草洲 14000 畝,大體是五分耕地,四分水面與山地草洲、一分道路和莊園,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鐵河鄉地處贛江下游,鄱陽湖西灘,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丘陵紅壤山地,其它主要為濱湖淤積平原。境內河流主要有西部的螞蟻河支流、中部的鐵河以及東部的贛江,三股水系由南向北縱貫全鄉匯至鄱陽湖。全鄉水域面積 5000 余畝,水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境內以種植糧食作物及水產養殖為主,主要有優質米、蔬菜及魚類等產品。2016 年,全鄉早稻播種面積 19221.8 畝,中晚稻播種面積 24319.83 畝,糧食生產穩中有升, 早稻和晚稻均取得大豐收;在江西方洲特種淡水養殖有限公司和江西楷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輻射和帶動下,全鄉養殖水面達到 1.8 萬畝,養殖品種有鱖魚、黃顙魚、甲魚及螃蟹等十多個品種,全鄉水產品年產值可達 1.2 億元;2015 年全鄉種植棉花 1805 畝、花生 1363畝、油菜 5546 畝,同時發展果茶、藥材、生豬、特種水產等生產基地,以普及農業科技為目標,推廣水稻“兩秧”技術,農作物“病蟲、鼠、害”綜合防治技術,開展農機、農技配套水稻生產全程技術服務。
鐵河鄉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秀美的土地。海昏侯都城紫金城遺址、西漢海昏侯墓以及蘇家山古墓群,是先祖留存的歷史見證;候鳥觀光、鄱湖風光,是瀕臨鄱陽湖的自然優勢生態景觀。另外還有木蓮果園等生態農業旅游景點,鐵河鄉旅游資源以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風景旅游為主。
紫金城遺址:以紫金城為代表的海昏侯國都和以海昏侯墓為代表的墓葬區,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是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是研究西漢侯國歷史最獨特的大遺址。紫金城遺址面積約 3.6 平方公里,四周是黃土堆積的城墻,高 3 米,底寬 5 米,呈梯形。古城址南北 300 米,東西 250 米,城內是一片高低不等的農田和旱地,以及少數近代墓地。在厚約 20-60 厘米的文化堆積層中,采集到了夾砂印紋陶片、灰質陶片等標本。紋飾有方格紋、盆紋、網結紋、米字紋等,從陶片的外觀分析,其器形有雙耳罐、陶盆、碗、缸和印著獸紋的灰陶瓦當。
二、產業發展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導思想,要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總的方向是適應市場化、國際化形勢,以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結構調整、資源環境保護和科技研發等,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
鐵河鄉是典型的鄱陽湖平原農業鄉,資源豐富、生態良好,但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11 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的發現對提升南昌及江西的文化旅游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國家、省、市、區層面的宏觀政策和相關規劃,立足海昏侯遺址文化品牌,以“四個結合”為原則,研判海昏侯遺址對我鄉區域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為我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新動力。
三、本地性資源
從資源屬性來看,鐵河鄉是典型的鄱陽湖平原農業鄉,得益于毗鄰鄱陽湖的地理區位,鄉域內水系縱橫交錯,村舍星羅棋布點綴其間,屬于典型的水、村、田相得益彰的江南田園,擁有類似的自然資源基礎,鐵河鄉人文資源以漢代文化遺址遺跡類為主。鄉域內擁有漢代海昏侯國紫金城城址、長達 18 公里的漢代古城墻遺址、200 余座漢代官宦集葬群古墓。
|
人文 資源 |
古跡遺址類 |
紫金城古城墻遺址、鐵河古墓群。 |
|
自然資源 |
鄉村田園風光 |
鐵河鄉境內除鄉政府所在地為城鎮化地區,周邊均分布著大量農田,農田之間村舍星羅棋布,是典型的鄉村田園風光。當地 尚未發展旅游產業,農家樂等業態基本為零。 |
|
鄱陽湖自然濕地 |
鐵河鄉北臨鄱陽湖,平時可看到各種鳥類,冬季隨候鳥南遷而 大量增加,形成鳥類遷徙景觀。 |
鐵河鄉資源概況
三、 產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鄉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16 年底,我鄉國內生產總值達2.8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1.5%,基本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種植為核心的主導產業,以文化旅游、特種養殖等為支撐的優勢產業,我鄉農民人均年收入為 7600 元,均低于南昌市和新建區的農民人均年收入水平,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亟待提高。
四、產業布局現狀
鐵河鄉依托資源基礎,目前總體上各形成了 4 個產業基地。
鐵河鄉——“四大產業基地”
北部水禽養殖基地
中部優質水稻種植基地
東部水產養殖基地
西部綠色水果與中藥材種植基地
鐵河鄉形成“穩糧、擴漁、強畜、興果”的農業產業結構。主要的農產品有早稻、“四大家魚”、豬、大雁、富硒桃、柑桔、中藥材“吳茱萸”、棉花、花生、油菜。
產業發展目標
圍繞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個一流、四個結合、三個目標”的總體發展要求,緊抓贛江新區這一國家級新區的發展契機,尋求昌九一體化背景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以農業發展為基礎, 以漢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帶動文化創意、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等相關產業發展, 集合綠色產品(農產品、旅游產品)加工及其他綠色工業,建立高效復合的產業體系,實現三次產業的持續協調發展。
五、產業發展策略
1、“主三、副一,二三聯動”發展策略
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資源,以“旅游休閑和文化創意”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遺產感知、文化體驗、生態休閑、戶外運動、養生度假、農業休閑等旅游休閑產業。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會議會展等重點產業,樹立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以綠色農產品、旅游紀念品、文創產品、鄉土特產生產為先導,逐步引進綠色加工業, 以產帶游,以游促商,打造生產—展銷—旅游復合型產業鏈條,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
2、“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規劃區的生態資源、農業資源、地域民俗與周邊區域有較大雷同,歷經多年的開發仍屬于初級水平,旅游開發層級低、品牌知名度低、產業帶動效益和經濟收益有限。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十八大以來,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講話精神,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國家文物局下發多個文件。基于此,立足海昏侯國遺址,“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強化“旅游+”、“文化+”、“創意+”的資源保護利用總體思路是我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前提條件。
六、產業發展重點
規劃區產業發展最終形成以農業為基礎產業,引導農業向觀光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特色農業等方向轉型升級;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包括遺址感知、康體運動、休閑度假等;以文化創意為重點產業,包括文化博覽、演藝娛樂、會議會展等產業類型。
1、主導產業——文化旅游產業
依托海昏侯遺址和鄱陽湖濕地兩大核心資源,大力發展以遺產感知旅游、戶外運動旅游、生態休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健康養生度假為代表的旅游休閑產業。
海昏侯國遺址,與國內諸多遺址一致,具有“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 的印象特征,歷史遺跡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體驗性差。借助遺址“申遺”的契機,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提供優先開展文化遺產感知體驗旅游的最佳平臺,以海昏侯國遺址為試驗田,探索文化遺產旅游新模式以備中長期發展借鑒。
促進旅游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推出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充分發揮海昏侯國遺址的區位優勢和規模優勢,依托大遺址保留村落,嫁接國際化南昌近郊型休閑旅游市場,整合國內外康體運動品牌,針對水上運動、山地運動、民俗非遺類特色運動三大產業業態領域,建設一批符合文保要求且具有市場吸引力和號召力的康體運動娛樂項目。
突出濕地生態特色,以“自然、生態、野趣”為主導,擴種不同的陸水生濕地植物,融入觀景、人文、休閑和游樂等要素,打造集濕地保護與利用、湖光覽勝、科考科普、候鳥觀賞、漁俗體驗、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生態休閑旅游基地。結合全息影像、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法運用,創新生態旅游產品設計。
通過民俗文化植入、園林景觀營造、特色農作物種植等手段,實施遺址區內保留村落“一村一品”工程。著眼鄉村休閑游樂市場,打造鄉俗農耕體驗、農場養殖、農田認領、鄉村客棧、國際驛站、特色采摘、樹屋籬園、休閑農莊、鄉土人家、絲綢桑蠶、葡萄酒莊等鄉村康體休閑游憩項目。
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立足海昏侯國遺址本體文化、漢文化和民俗文化, 挖掘其與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內在聯系,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完善城鎮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大型旅游綜合體、主題公園、旅游風情小鎮和特色景觀名鎮創新發展,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集中打造具有海昏侯國和贛風鄱韻特色的村鎮或特色小鎮。
結合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游客服務中心、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海昏大劇院、漢文化體驗館、漢文化主題酒店等為主要項目,打造滿足區域旅游接待、文化體驗、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漢風海昏小鎮。
立足海昏侯國遺址歷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促進旅游與教育融合發展。直面中國教育,倡導知行合一,將研學旅行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文物古跡、濕地生態等專題研學旅行,引導旅游項目或美麗鄉村建設將絲織刺繡、陶瓷工藝、傳統造紙、活字印刷、澆鑄冶煉、竹木漆器、古代六藝、中醫養生、科技工藝、茶酒文化、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嫁接游客參與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或工藝作坊, 打造全國青少年傳統文化室外教習基地。
結合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以“景觀做加法,居住做減法,旅游做乘法,風貌做除法”為理念,以江西地域民俗文化為內涵,將現狀鐵河集鎮打造為一個具有濃郁江西地方特色,集文化體驗、特色餐飲、旅游購物、休閑娛樂、主題客棧等旅游功能于一體的贛風文旅休閑小鎮。
依托鄱陽湖都市休閑旅游市場,結合老裘村等村落建筑風貌改造提升,充分萃取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易嫁接文化商業和旅游體驗的江西民俗風情產品,如江西民間工藝類、特色餐飲小吃類等非遺項目,以文化商業、參與性文化體驗形式呈現,打造江西民俗文化體驗項目。
以國務院《關于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立足項目生態環境,培育發展養老服務業和養生休閑產業,促進旅游休閑與健康醫療融合發展。結合中醫療養、生態療養、文化療養等,通過專業療養康復設施完善和專業級的療養、康復指導,引導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綜合性康養旅游基地、非營利性鄉村養老機構的發展。主動融入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群旅游發展和客源市場,規劃茭湖濱水生態度假片區,重點建設水上主題樂園、濱水生態度假村等生態休閑、健康養生類項目。
2、基礎產業——都市現代農業
1、創新傳統農業生產模式
以“時令生產+有機綠色”為農產品生產基礎,“鄉愁文化致勝、創意設計致勝、參與體驗致勝”為原則,探索“公司+集體+農戶”農業生產新體制,聯合文化創意設計和江西高校的農業科技優勢,實施強強聯合計劃,充分挖掘中國傳統“耕讀”文化和江西鄉俗文化,依托區域農業資源,推動大項目、大企業、大品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田園綜合體、農藝景觀等創意農業,推進現代農業莊園發展,開展農作物認養認知、農耕、采摘、飼養等農事活動,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附加值,構建具有兩鄉特色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
2、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重點建立健全農產品品質溯源、市場預警監測系統;結合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互聯網與農業的滲透融合,積極打造集電商、物流、農技服務于一體的農業互聯網和農業云服務綜合性平臺。
3、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
利用區域的優質的水稻資源、漁業資源、家禽、竹林類資源,鼓勵工業企業因地制宜、錯位特色發展,通過文博創意產業,大力綠色農產品伴手禮、發展旅游用品、文創品、特色旅游商品綠色制造業,培育一批旅游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綠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3、重點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1、規劃區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重點發展產業。
加快重點文化產業板塊建設,以遺址保護為基礎,結合內部相關的漢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旅游項目活動開展,加快以相關文化旅游紀念品研發為核心的創意產業開發。
以現有挖掘遺址為基礎,重點建設遺址公園,結合現代城市更新改造,融入文化休閑、文化娛樂等文化業態,積極打造漢文化現代展示平臺。
2、積極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業態
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服務、軟件網絡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文博創意服務、文化休閑娛樂、其他輔助服務等九大類九十個小類。鑒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階段性規律以及規劃區的文化資源屬性,軟件網絡計算機服務不合適規劃區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等產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征且需要一定的產業聚集發展基礎,在前期可作為規劃區的文化品牌形象強化措施之一,并不具備作為重點產業培育的文化和市場基礎。本規劃區重點發展文化藝術服務、文博創意產業、文化休閑娛樂、會議展覽服務等四類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藝術服務。深度挖掘遺址代表的漢文化,通過舞蹈、話劇、戲曲等的創作、表演等途徑實現漢文化的創新性傳承與弘揚,重點利用高科技技術,與國際級演出創作團隊合作,打造一臺全面展示漢文化和江西本土文化的常態演出。積極舉辦承辦節日慶典、品牌發布、室外展覽、公益宣傳等室外文化活動。
文博創意產業。以漢代文物交易交流為基礎,推動藝術品生產和流通,鼓勵藝術品拍賣、收藏等市場行為和產業業態發展,重點發展藝術品拍賣、藝術品交易,打造漢文化產品交易平臺。加強漢文化和民俗文化主題旅游紀念品設計, 扶持相關文博單位和文化創意設計企業開發原創文化產品,延伸文博衍生產品鏈條。
文化休閑娛樂。推進以海昏大劇院為主體的公共文化場館建設。豐富文化休閑娛樂業態,鼓勵多渠道投資興建各類健康文化娛樂場所,大力發展與漢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等相關的酒吧、餐飲、酒店、客棧等文化主題休閑業態。強化文化休閑體驗方式,鼓勵通過 VR、AR 等現代科技手法進行文化休閑方式創新。
會議展覽服務。結合文化創意、文物保護、生態保護等專業領域,強化會議展覽服務的差異性、專業性和主題性。積極以漢文化為支撐,提供專業化、學術化主題類研討會、企業會議和其他文化主題會展服務。
六、產業空間布局
1、產業空間布局原則
文化為魂,圈層發展
海昏侯遺址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與不可替代性,是鐵河鄉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和新動力。產業發展要以保護大遺址文化為基本前提。以《紫金城城址及鐵河古墓群文物保護規劃》保護區為核心,按照“圈層發展”理念,合理有序布局文化博覽、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
生態為本,水綠交織
生態性原則首先強調地域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其次,保護及建設中應體現生態性原則,表征漢代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和比擬自然的價值觀念。另外,強調人工景觀、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渾然天成。
旅游為業,特色集群
圍繞“四個結合”,實施“旅游+”,發揮區域核心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開展遺產感知旅游、戶外運動旅游、生態休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健康養生度假等旅游產業,從而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生態協調永續發展。
2、產業空間布局
充分考慮基地的環境特征,統籌周邊地區的環境要素,土地資源和設施以及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秉承“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保持和改善基地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開發與建設,發展文保事業、文博產業、文化創意、旅游休閑、都市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將區域分為現代農業區、生態觀光農業區、濱湖生態旅游區。
現代農業區
現代農業示范產業區位于規劃區東北部的東陽村,依托農業合作社產業基礎,創新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以綠色農產品生產基礎,探索農業生產新體制,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產業等都市現代農業。引導保留村落積極開展鄉村休閑旅游。通過民俗文化植入、園林景觀營造、特色農作物種植等手段,引導農家樂、都市農莊、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農業莊園、田園綜合體、美麗村落等業態布局。
生態觀光農業區
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區位于規劃區東北部的蓄滯洪區,產業板塊依托方洲水產養殖基地等既有產業優勢,以稻海漁鄉為主題,開展結合荷花種植、水稻種植、特種養殖等,開展大地農業景觀、生態觀鳥、花田游賞等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濱湖生態旅游區
濱湖生態旅游區位于規劃區北部,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基底與生態環境,結合遺址公園北側服務區建設,適度發展戶外運動旅游、生態休閑旅游、老年康復護理、健康養生度假等產業,培育候鳥觀賞、濕地科普、精品民宿、主題酒店、中醫療養、康復護理、濱水度假等業態發展。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