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來工作成效
(一)五年來取得的成績
1.2016-2020年度均獲得全國產糧油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下達);
2.2016年度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業農村部批準),獲得全省農村清潔工作先進集體(省委、省政府獎勵);
3.2017年度獲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省農業農村廳表批準)、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先進縣(省農業農村廳表彰);
4.2018年度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集體、全省農村清潔工作先進集體(省委、省政府獎勵);
5.2019年度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獲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示范窗口單位(農業農村部授予);
6.2018年度和2019年度均獲得高標準農田建設績效考核評為全省三等獎(省農業農村廳表彰);
7.2019年度、2020年度均獲得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獎勵);
8.2020年度獲得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單位(省委、省政府獎勵)。
(二)各項任務指標完成情況
1.糧食生產總體穩定。五年來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30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10億斤以上。
2.經濟作物穩步提升。全區蔬菜產業保持穩步發展,至2020年,蔬菜播種面積達9.74萬畝,蔬菜總產量達14.0萬噸,設施蔬菜面積達0.3萬畝。同時,其他經濟作物也呈擴大發展趨勢,目前全區水果總面積達0.94萬畝,中藥材總面積達0.34萬畝。
3.畜禽養殖逐步規范。隨著2017年《南昌市新建區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管理方案》重新調整和2020年新建區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的調整,以及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的推進,全區的畜禽養殖布局進一步優化。受布局調整、市場波動、環保壓力和2019年養殖戶恐慌性拋售等多重影響,全區生豬生產有所下降,其他畜禽養殖業穩中有升。
2020年,全區生豬出欄36.9萬頭,生豬存欄39.12萬頭;家禽出欄1398.79萬只,家禽存欄1290.55萬只;禽蛋產量2.49萬噸,牛存欄4.2萬頭,牛出欄1.35萬頭;肉類總產量達5.79萬噸。
4.水產養殖特色凸顯。近年來,我區大力推廣特種水產養殖,特種水產養殖技術日益成熟完善;特別是近三年,稻田綜合套養推廣加速,2020年底全區稻田綜合套養達6萬畝。全區特種水產養殖起水量占比連續多年超過30%。
2020年,全年水產品起水量達9.76萬噸,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3.31萬噸、占比達33.91%。
5.農村承包地流轉加快。全區農村承包土地流轉逐年擴大,2020年末,全區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34.3923萬畝、占二輪承包面積(61.44萬畝)的55.97%。
6.龍頭企業發展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區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23家,市級99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7億元。
7.農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我區大力扶持“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工作,強化證后監管,全區農產品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有機農產品企業24家、產品54個,綠色農產品企業11家、產品29個,無公害農產品27家、產品55個,全區“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總量達138個。綠色農產品比重進一步提高,較好地帶動全區農產品品質的提升。
8.農業農村人才培育加快。2016-2020年共培養“一村一名大學生”及“千村千名大學生”686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830人,共成功申報28個市級“雙帶”示范村項目。同時,每年均評選推薦30名“雙帶”致富模范村支書報區委、區政府表彰。
9.新農村建設完成“四年掃一遍”任務。2016-2020年共安排了2141個一般新農村點、20個精品村、5個示范村、7個小康示范村、11個新戶型村、11個集鎮提升鄉鎮、1個美麗示范鄉鎮、2條美麗示范線的建設。
10.全面完成了糧食購銷任務。全區儲備糧管理體系日趨完善,科學儲糧水平逐步提高,為保障全區糧食安全和發揮糧食宏觀調控職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累計收購托市糧稻谷60734噸,銷售110148噸。2016-2020年,縣(區)級儲備糧完成輪換7000噸,省級儲備糧完成輪出計劃19795噸,完成輪入計劃15757噸。社會企業收購原糧655043噸,從企業采購原糧2890183噸,銷售原糧1015706噸,轉化用原糧2404718噸。
11.農機裝備水平持續增長。2020年底,全區農機總動力82.67萬千瓦,擁有大中型和手扶式拖拉機2.4萬余臺、插秧機3642臺、聯合收割機2268臺、烘干機470臺、無人植保機146臺、各類排灌機械2.47萬余臺、農產品加工機械4000臺,農機合作社組織60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1.77 %,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2.33%,農機化水平繼續保持全省前列。
(三)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情況
1.標準農田建設如期完成。我區2017-2020年省級統籌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總任務13.61萬畝,目前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489.89畝。并在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績效考評中年連續兩年(2018年、2019)榮獲三等獎,得到了省、市農業部門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區建成并在自然資源分局上圖入庫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35.51萬畝。
2.農業綜合開發加快推進。2016-2020年,共爭取到土地治理項目5個、總投資2630.5萬元(其中財政資金2454.6萬元),國家產業化項目15個、總投資3348.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1668.1萬元),市級成長性項目26個、總投資159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43萬元),市級大型項目42個、總投資8910.1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213萬元),有效助推了扶貧產業發展,為決勝脫貧攻堅打好了產業基礎;有效助推了全區業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及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3.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建成投產。2017年,通過招商洽談,確定由浙江恒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額投資2032.6萬元,在石埠鎮竹園村建設一座日處理量為16噸的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于2019年7月建成投產運營,開創了我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先例。
(四)其他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1.農地確權工作扎實推進。
一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通過市級驗收和省級核查,并按省級核查后的整改要求進行了整改,共確權61萬畝,涉及8萬戶。
二是扎實開展確權“回頭看”。根據上級部署,自2019年5月開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回頭看”工作,對確權證書未發放到戶、暫緩確權、確權信息不準、確權檔案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排查,并采取逐鄉逐村推進的方式,高質量完成信息勘誤、持續耐心化解各類矛盾、完善高質量確權檔案工作。
2.“空殼村”全面消除。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采取了多項措施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19年底,我區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均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了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全面消除“空殼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的目標。2020年底,我區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均達到10萬元以上。
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按期完成。自2018年至2020年9月,全區259個村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已成立3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256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501006個。2020年9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優秀的成績通過市級交叉評估。
4.市級示范田園綜合體建設持續推進。2019年,我區鄱湖明珠田園綜合體(聯圩鎮、昌邑鄉區域性田園綜合體)成功申報為市級示范田園綜合體進行創建。項目實行競爭立項,連續創建三年,市財政年度項目投入建設資金1000萬元,區財政統籌配套資金不低于市財政扶持資金額度(三年市、區兩級財政投入建設資金總計約6000萬元,每年2000萬元),主要圍繞園區基礎設施、產業提升、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方面進行建設。截至目前,投資2000萬元的2019年度項目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2020年度項目初步設計獲市農業農村局批復,當前已進入項目建設立項階段。
5.增殖放流持續開展。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贛江水域漁業資源的種群數量,根據上級要求,連續多年開展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17-2020年共投放四大家魚魚苗夏花3287.6萬尾,冬片36.3萬尾,有效地豐富了新建區水域的漁業資源。
6.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基本完成。國家級試點項目——溪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于2016年獲批,項目總投資為3750萬元,其中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工程、農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水產養殖污染減排工程也于2020年完成初驗、地表徑流污水凈化利用工程也基本完成。通過項目的運行,項目覆蓋區農業面源污染得到了較好的治理,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是農藥化肥減量工作持續推進。通過嚴密監測及時廣泛發布《病蟲情報》,指導農民科學防治病蟲害;通過社會化補貼項目的實施,示范帶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通過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做到主要農作物全覆蓋。實現了農藥化肥持續減量或零增長的工作目標。
三是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試點啟動。為減少水產養殖場將含飼料、漁藥殘留的尾水直排進入贛江鄱陽湖,全區在鐵河、象山安排了4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試點項目,今年可全部完成建設。
四是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完成。2020年,在全區16個鄉鎮(場)共設立了20個回收點,共回收處理農藥包裝廢棄物77.527噸。
五是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啟動。2021年至2025年,我區將在聯圩鎮建立1萬畝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區,探索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綜合技術模式提升耕地質量。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試驗示范,集成示范施用石灰質物質、種植綠肥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等治理模式。
六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逐步推開。其一是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于2019年7月建成投產運營,開創了我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先例。其二是農作物秸稈原料化利用項目于2020年啟動,通過招商引進江西衡壤生態農業公司,建設1個年處理農作物秸稈10萬噸的核心工廠和2個大型收儲倉庫。2020年,完成了6個秸稈倉儲站建設工程,倉儲面積達1.8萬平方米;秸稈離田收儲2萬噸,完成秸稈全量粉碎還田3633公頃,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其三是2019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正在抓緊推進,項目將對區域內規模養殖場全面執行“一場一策”升級改造工程,同時建成上新建片區和下新建片區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兩座集中處理中心,屆時將實現對全區規模養殖場產生的糞污全部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7.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進
一是實現了水上無漁船、水中無網具的目標。全區回收船只3542艘,回收網具108.21萬公斤。船、網、證回收全面完成,一次性過渡生活費7324萬元也全部發放到漁民手中。
二是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的目標。全區符合社保補助條件的漁民有7305人,其中兼業漁民4841人、專業漁民2464人,兼業漁民補助3000元/年,專業漁民補助4356元/年,共補助15年,漁民參保率達100%。制定了《新建區扶持退捕漁民轉產就業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26條政策措施幫助漁民就業。全區60歲以內需轉產就業漁民5989人,已轉產就業5964人,轉產就業率達99.5%,實現了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退捕漁民“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三是實現了“四清四無”的目標。打造了漁政“1+4+9”的監管模式,實現了全區禁捕退捕水域漁政執法無死角、全覆蓋。建立了聯合執法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扎實開展了“四清四無”工作,較好地維護了湖區禁捕退捕工作成果。
四是實現了市場無禁漁區漁獲物的目標。對全區水產和漁具經營戶進行全面摸排,登記造冊,建立監管臺賬。區市場監管局、區漁政執法大隊、公安分局對全區所有漁具經營戶開展多次聯合執法檢查,對水產經營戶、食品生產企業和餐飲店進行集中執法檢查,嚴查禁漁區漁獲物售賣行為。
五是實現了禁捕退捕政策深入人心的目標。充分發揮新聞媒體、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宣傳作用,多次開展以“護漁護鳥”為主題的巡回宣傳活動,并在重要地段的LED顯示屏滾動播放禁捕退捕政策,在鄱陽湖、贛江等沿岸樹立各種類型的廣告牌400余塊、發放宣傳單1萬余份。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糧食生產壓力增大。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家提高了對糧食自給的要求,省、市下達我區的糧食生產任務特別是早稻生產任務較大,而受種植效益等影響農民種植早稻的意愿不強,任務落實壓力較大。
2.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我區已全面融入南昌市區,發展蔬菜、經濟作物生產和休閑農業的優勢明顯,但目前蔬菜、經濟作物生產和休閑農業規模普遍偏小。
3.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區雖然有12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拿得出叫得響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不多,主營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占比偏低,龍頭企業帶動輻射功能不強。農業上下游、前后環節聯系不緊密。農業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生產企業只是簡單的農產品初級加工,農產品加工率還有待提高。
4.集體經濟強村不多。雖然在2020年底,全區245個村(不含已劃轉的村),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但10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僅10個,占比僅4.08%。
5.人居環境有待提升。2020年,區委、區政府花了大力氣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鄉鎮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異,與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持續提升。
6.農業農村人才缺乏。農村懂生產、懂經營管理的人才缺乏,大多數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科技創新意識不強,而區級農業技術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結構斷層明顯,制約了農業產業、農村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
三、今后五年的安排和打算
(一)未來五年工作的具體目標
1.穩定糧食生產。通過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提高糧食單產,將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10億斤左右,水稻機械化種植率突破42%,力爭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化率達到85%;同時強化糧食收儲能力,實現全區糧食安全。
2.優化畜禽生產。嚴格遵守畜禽養殖“兩區”劃定要求,大力開展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強化環境設施建設,將全區畜禽生產控制在合理的承受范圍。
3.擴大果蔬生產。充分利用我區融入南昌主城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特別是大力發展采摘農業,在全區形成特色鮮明的蔬菜產區。力爭百畝以上蔬菜基地達到45家,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2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7萬噸,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的蔬菜生產基地,每年新增設施蔬菜基地1000畝以上。
4.提升特種水產。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加快現代漁業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提升水產品品質和養殖效益。力爭以恒湖、聯圩為龍頭的蝦稻套養面積達8萬畝,形成以鐵河、松湖兩大養殖大鎮為水產龍頭,突出發展特種水產養殖,力爭特種水產養殖量突破3.5萬噸,全年漁業總產量突破11萬噸。
5.壯大休閑農業。充分利用我區融入南昌主城區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旅游資源,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休閑農業,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建設休閑農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區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突破400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突破20 億元,接待人次突破500萬人次。
6.打造綠色農業。充分發揮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的建設成效,鼓勵廣大農業企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將我區打造成一個綠色有機農業大區、強區。到 2025年,力爭全區“兩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120個,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7.發展富民產業。充分發揮現有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結合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將我區的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到2025年,力爭全區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營業收入達160億元。
8.壯大集體經濟。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途徑,扎實推進三年“強村”計劃,實現全區所有行政村經營性收入超過20萬元的目標,并培養一批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100萬元的經濟強村。
9.建設秀美鄉村。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建立長效機制,努力將我區農村建設成“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新鄉村。
(二)未來五年工作的重點內容
1.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著力構建“一帶一谷五集群”的都市現代農業總體布局。“一帶”即以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為中心,以紫金大道為軸,以汪山土庫、象山森林公園為兩翼,加快推進象山、大塘坪、鐵河等鄉(鎮)都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形成海昏大道鄉村振興示范帶。“一谷”即立足溪霞鎮等綠谷沿線優越生態基礎,重點打造溪霞農業園區和溪霞怪石嶺農業休閑田園綜合體,著力唱響南昌綠谷亮麗名片。“五集群”即以聯圩、昌邑、鐵河、恒湖、成新、朱港等鄉(鎮)、農場區域發展優質水稻和“鄱陽湖”小龍蝦為主的種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金橋、象山、溪霞、樵舍、樂化、流湖、松湖、石崗、西山、石埠等鄉(鎮)區域發展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松湖、流湖、厚田、石崗、西山、石埠等鄉(鎮)區域發展藠頭、花生、馬蹄等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石崗、金橋等鄉(鎮)發展油茶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溪霞、象山、大塘坪、鐵河、南磯、厚田、西山、石埠等鄉(鎮)區域發展休閑農業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2.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著力打造以汪氏蜜蜂園、林恩茶葉、綠源油脂、和平食品、格力特飼料為重點的“領軍型”企業,大力培育農多利、匯穗源、福華、大振等為重點“成長型”企業,全力扶持欣煌、坤為地、藍籌等為重點的“潛力型”企業拓展農產品加工,引進1-2家生豬屠宰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強農業精深加工,以汪氏蜜蜂園、林恩茶葉、綠源井岡、新太好等大型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企業為重點,打造新建經開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先導區。到2025年,力爭全區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營業收入達160億元。
四、對區政府做好未來五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進一步強化對農業農村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人才年齡結構。
2.進一步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做大做強做優全區農業產業,實現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3.進一步強化農村環境管理,建設生態宜居的秀美鄉村。
4.進一步強化對糧食、生豬、蔬菜生產的扶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糧袋子、菜籃子安全。
2021年7月22日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